1992年4月1日,朱新礼同香港善汇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汇源的“汇”来源)。在沂源县城(汇源的“源”来源)西北部的山脚下,汇源公司诞生了!用“隆重”一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显然不恰当。因为当时的会场中,没有鲜花,也没有彩旗,更没有众多媒体的簇拥和包围。谁能想到,日后在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独领风骚的汇源公司,它的诞生如此简单。
公司成立了,但是老朱却不想继续做赔钱的罐头。90年代初期,水果罐头在城市开始有些过时了。朱新礼对国内外饮料市场进行了充分地调查研究。他了解到市场对浓缩果汁的原浆需求巨大,通过考察,决定转产果汁饮料和果茶(即果肉饮料)。
在1992年,沂源县城还没有一部程控电话,汇源唯一的一部程控电话还是总裁从外面租来的。虽然只有这一部程控电话跟外界交流,朱新礼却请人在正对厂大门的墙上写了四个大字:“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在当时是很少有人想得出的,思维一直超前的朱新礼却从汇源成立开始,就把汇源定位为要走向世界的企业。做世界性企业,这是怎样的雄心!可是前路渺茫,谁能想到接踵而至的又会是什么?
汇源成立之初,面临的最要紧的麻烦就是。卖了果茶,收不回货款,三角债困扰着汇源。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他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人家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资金。后来,他又想找亲属和朋友借,但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就算有钱的亲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人家心里没底,怕钱打了水漂。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之后很久,贷款还是杳无音信。资金犹如企业的咽喉,迟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朱新礼的心头,使他喘不过气来。朱新礼已经踏上这条“贼船”,就注定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他根本没办法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厂里没有钱,伙食开不起来,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了便宜的面,在外面地里挖点菜,蒸些馒头,凑合着吃。每顿饭,朱新礼都带头吃得津津有味,还招呼大家多吃点。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以苦为乐,辛酸往肚里咽。除了资金,让他苦恼的另一个紧迫的难题,就是产品的质量上的问题。朱新礼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改进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前饮料生产设备是国产的,并且厂房和设备都极其陈旧落后。通过种种途径,朱新礼了解到现代化的浓缩果汁设备只有德国和瑞士才有。
1993年3月,朱新礼带上沂蒙山区的玉米煎饼,飞到了德国和瑞士,考察德国水果加工设施和瑞士饮料灌装生产线。他已经把目标锁定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果加工设施和瑞典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然而,资金上的窘境却是极其现实的,他就没有外汇支付给对方作为货款。回国之后,在一次聚会上,朱新礼听到朋友们在谈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补偿贸易。这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能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韩国企业起家之时,也是采用补偿贸易的办法,顺利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难题,实现了腾飞。对他来说,补偿贸易其实也不算是陌生的词,早在几年前,他在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进修期间,就学过外贸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此前还没有走向企业经营的他,并没有深刻理解这种先进的贸易方式。
有了这个意外发现之后,朱新礼惊喜万分:汇源有救了!他马上跟大家商量如何实施补偿贸易的具体计划。然而,当时很少有人理解补偿贸易这样“过于深奥的学问。不过,朱新礼却懂得如何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服大家。在一次职工大会上,他这样解释给他的员工们听:“你们不理解补偿贸易不要紧,重要的是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用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设备,再去赚外国人的钱!”这话大家倒是都能听懂,也极为赞同,会后有人议论:“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何乐而不为呢!”意见统一之后,大家就开始行动了。
最关键的一步,是向银行申请一个5年信用证。这倒也不难,朱新礼利用自己当初在沂源县经委任职的一些社会关系,很快取得成功。1993年4月,中国第一条TBA-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ml果汁饮料,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德国水果加工设施在汇源公司安家落户了。与此同时,1993年8月,朱新礼高薪聘请了以德国食品工程专家汉德舒先生为首的20多个德国果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施安装调试和技术、品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当200多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机器设备时,小小的沂源县城沸腾了。山里的人没见过老外,也从没看到过老外给中国人干活,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大帮老百姓围着看热闹。当时,在一个县城是很难见到外国人的,更何况是在沂蒙山区。走在大街上,听到老百姓纷纷议论:‘汇源真了不起,朱新礼真有本事,竟然引来了这么多老外,听说汇源的机器还是从国外运来的呢!’”这20多个德国人喜欢骑着自行车满城跑,老百姓围观越多,他们越是开心,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德国人嗜啤酒如命,一到晚上就出去找馆子喝啤酒,很晚才回厂。朱新礼怕他们出去喝酒出事,就在工厂内部备好了青岛啤酒和下酒菜,供他们随时喝。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当时,整个沂源县城也找不到几个懂德语的人,与老外的语言沟通成了大难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呢?有人提议,可以让德国人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英语,汇源再请翻译把英语译成中文,讲给大家听。于是,德、英、中三种语言并驾齐驱,通过三次翻译,他们与洋专家开始了艰难的对线多个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厂真正开始投产。汇源的第一批浓缩果汁诞生了,而且经检验,完全合格。
随着那庞大洋机器的“轰轰”作响,朱新礼难掩心中的激动,他感到幸福,感到骄傲。工厂沸腾了,整个沂源县城也沸腾了……